首頁 系所介紹 回上頁
ABOUT

系所介紹

具體計畫與作法

短程計畫(106~107學年度)

  1. 成立「希望工程電磁波無反射室」。
  2. 舉辦系級的「創新創意競賽」,並結合「創意思解」課程的開設。
  3. 成立「淡江大學電子電機系友論壇會議」。
  4. 設置「特殊選才」招生機制,並持續擴大辦理。
  5. 協辦「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年年會」。
  6. 進行淡江大學電機系研究所「通訊與電波組」的更名。
  7. 「淡江大學電子電機系友會」法人化的推動。
  8. 支援淡江大學工學院「機器人博士學位學程」的成立。
  9. 支援淡江大學工學院「智慧機器人與智慧機械整合課程計畫」的執行。
  10. 淡江大學電機系「英語碩士班」的規劃與推動成立,以積極招收外籍研究生。
  11. 全面更新「淡江大學電機系進修學士班」課程結構。
  12. 配合高教深耕進行教學創新。
  13. 開設「進階通訊實驗」課程。
  14. 持續更新「基礎電機實驗」與「電路實驗」所需的設備。
  15. 持續推動淡江大學工學院「智慧機器人學分學程」的執行。
  16. 持續執行與IBM合作的「校園聯合研究(Shared University Research, SUR)計畫」。
  17. 採購「機器學習」相關課程與專題所需的硬體設備。
  18. 設置「專題量測實驗室」並添購相關設備。
  19. 設置「工程專業領導人才培育學分學程」,以結合「培領助學金」使發揮綜效。
  20. 參加工程教育認證第三期。

中程計畫(108-111學年度)

物聯網為將電腦對機械、裝置與人員相互連結進行溝通與資訊交換,可廣泛應用於運輸和物流領域、健康醫療領域範圍、智慧環境(家庭、辦公、工廠)領域。實現物聯網必須整合電腦網路、通訊、嵌入式硬體與軟體、感測器電路等技術。本系計畫完成以下項目,建立物聯網教學與研究發展之能量,並積極與產業界合作,培養具物聯網領域專長之學生。計畫完成項目:
  1. 整合系上老師研究資源成立「物聯網」研究學群。
  2. 建立「物聯網」實驗室。
  3. 與其他系合作,成立「物聯網創新研發與服務發展」學程。
此外,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整合應用亦是未來的趨勢,如何讓機器人長眼睛及有腦袋之相關課程與配套措施將是本系之重點規劃之一,計畫完成下列項目:
  1. 新增機器視覺與機器學習等與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相關之大學部基礎課程。
  2. 整合系上老師研究資源成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整合應用」研究學群。
  3. 爭取協作機器人以及無人載具(無人機與無人搬運車等)相關的產學合作。
  4.  

長程計畫(112-115學年度)

  1. 將「物聯網創新研發與服務發展」研究成果投入產學合作設計新感測應用元件或新服務模式。感測器、雲端運算、巨量資料分析 (Big Data)、數據資料庫管理、商業智能分析、使用者行為研究人才等,為物聯網創新研發與服務發展的重要組成。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為數據科學、技術創新研發與營運管理,人才需了解如何使用數據,如何進行分析,並能與自己的業務或營運需求連結,物聯網在未來發展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創造的潛力,而產業生態體系則提供發展的環境,供應商能在生態體系中恣意的發展出尚未被發掘的解決方案,如即時或是跨時區的收集與分析不同的數據,提高企業的應用與創新能力。這些發展將能促使企業內外部的連結,創造更多價值。針對物聯網在CPS(Cyber-Physical System)應用中關鍵系統的安全與保障。在物聯網發展應用的策略上,著重的方向是從軟體規劃上就強化防禦力,並在系統建構的每一層都建置優質防禦,預期未來業者都可能被要求要證明產品在資訊安全防護的能力,這將成為在網宇安全上一項基礎挑戰。建立物聯網通訊策略—人才(Talent)、生態體系(Ecosystem)、連結標準(Network)、使用者需求(Desire)與網宇安全(Security),五要素齊備,有助產業 IoT 發展。人才為物聯網推展軸心,應培育感測器研發、數據分析、可掌握使用者經驗與需求等的人才。佈建產業生態體系,進行跨業交流或合作。掌握標準制定與國際連結,大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協定並探索國際發展商機。洞悉使用者需求,掌握關注問題,促成創新發展。佈建安全網宇環境,結合政府與業者資源,標竿國際產業技術發展進程提出安全標準建議,消除使用者對資安疑慮,使產業型態或服務模式,朝向新一波的榮景前進。
  2. 大數據為透過電腦與行動裝置網路收集資訊進行分析,可廣泛應用於零售業、製造業、健康醫療領域範圍,用以了解消費趨勢、製造良率與健康醫療管理等。人工智慧為運用電腦科技與機器人科技設計出具智慧能力之電腦或機器人,實現智慧家庭、智慧工廠等。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必須整合電腦資訊、統計分析、自然語音辨識、機器人、嵌入式硬體與軟體、系統晶片等技術。本系計畫完成以下項目,建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領域教學與研究發展之能量,並積極與產業界合作,培養具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領域專長之學生。
    1. 增聘「大數據」、「人工智慧」領域之博士師資。
    2. 建立「大數據」、「人工智慧」相關領域實驗室。